返回

大秦帝国(精华版)(全5册)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十一、七月流火 大帝陨落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嬴政如同一个可笑的农夫,从地头走到地尾,总想寻觅一颗最茁壮最完美的麦穗,错过了丰茂的中段庄稼,总是将希望寄托在前方,一直快走到尽头了,才发现还是曾经的那株最茁壮,回身再去,又怕那株茁壮的庄稼已经出事了。于是,你慌不择路了。说到底,你嬴政心太高,心太大,太求完美无缺了。帝国创制,你求新,求变,求完美。盘整华夏,你求新,求变,求完美。后宫立制,你求新,求变,求完美。立储善后,你还是求新,求变,求完美。自来立储,都是立嫡立长,你却认定,这不是国家储君的真实尺度,不愿接受这一老传统,要创出一条锤炼储君的新法度来。扶苏,已经是最具人望的储君人选了,你还嫌不足,还要多方锤炼。扶苏与你这个皇帝,在坑儒事件上有了歧见,你更加觉得扶苏还要锤炼了。你自认评判洞察过人,何以不能认定这是扶苏有主见的可贵秉性,而偏偏将此认作不谙帝国法治精髓?假如早十年立储,甚或早三年立储,会有今日这般狼狈吗?上天,给了你近三十年机会,你嬴政都一年又一年,在无休止的锤炼中蹉跎过去了。上天,还能给你机会吗?若上天将机会无穷无尽地向你抛洒,天地间还有世事变换吗?

    上天啊,嬴政的路走到头了吗……

    突然,一种莫名其妙的心境油然生出。嬴政本能地预感到,自己的生命将要完结了。此刻的清醒,或许是上天对他最后的一丝眷顾,教他妥善安排身后……凝望着天边残月,一丝清冷的泪水爬上了面颊,嬴政的心猛烈悸动了。想想,见到扶苏是不可能了。然则,一定得给他留下一道诏书。可是,这道诏书该如何写,一定要谨慎再谨慎。咸阳朝局纵然稳定,可没有了自己这个皇帝龙头,很难说便没有突兀事变。任何一个举措,都得防备其中的万一之变。

    若是公然颁行立扶苏为太子的立储诏书,最大万一是甚?显然,是诏书不能抵达九原。心念一闪,嬴政皇帝眼前骤然出现了赵高,又突然出现了李斯。这两个人,谁会成为那个万一?最大可能,还是丞相李斯。因为,在他身后只有李斯有如此巨大权力。赵高,一个宦者之身的中车府令而已,他能如何?相反,在防备这个万一的诸般因素中,赵高反倒是一个可以制约这个万一的因素。对,将诏书交赵高发出,而后再知会李斯,既不违法度,又可防患于未然。

    虽然如此,诏书还是不宜明写立储。毕竟,扶苏宽政主张与大臣们分歧仍在,若未经大朝议决,独断立储,将给扶苏日后造成诸多不便。嬴政确信,以扶苏的人望,以及自己平素的期许,扶苏若回咸阳主持大丧,朝臣一定会拥立扶苏为国君。那么,这道诏书只要使扶苏能够奉诏回到咸阳即可。想想,对了,这般写法!几行大字电光闪烁在嬴政心头——以兵属蒙恬,与丧会咸阳而葬,会同大臣元老,议立二世皇帝!如此诏书,展开的过程是:兵权交付大将军蒙恬,扶苏回咸阳主持皇帝国葬,而后,再由扶苏主持,会同大臣并(皇族)元老,议决拥立皇帝。这一切,完全符合秦国历来的立储立君传统,也完全符合秦法以才具品性立储立君的行法事实。预后而言,也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皇帝垂危而独断传承的不利后果。

    月亮没有了,皇帝在晨风中打了一个寒战。

    皇帝艰难地点着竹杖,转身道:“赵高……回去……冷。”

    “是有些冷。”一脸细汗的赵高小心翼翼扶持着皇帝。

    终于,嬴政皇帝艰难回到了寝宫。皇帝没有去寝室,沉重缓慢的步子不容置疑地迈向了书房。两名太医匆匆过来,皇帝却挥了挥手。赵高一个眼神示意,两名老太医站在书房门口守候着。走进书房,嬴政皇帝颓然坐入书案,闭目片刻,睁开眼睛道:“还有人吗?都教走了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,没人了。只陛下与小高子两人。”赵高恭敬回答。

    “赵高,你是大秦忠臣吗?”皇帝声音带着显然的肃杀。

    “陛下!小高子随侍陛下已逾四十年,猎犬为陛下所用,焉能不忠!大秦新政,小高子也有些许血汗,焉能不忠!小高子若有二心,天诛地灭!”赵高脸色苍白大汗淋漓,话语却异常利落。

    “好。朕要书写遗诏。”皇帝喘息着,艰难地说着,“诏成之后,封存符玺密室。朕一旦去了,即刻飞送九原扶苏……明白吗?”

    “小高子明白!”

    “赵高若得欺天,九族俱灭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……”

    “好……笔,朱砂,白绢……”

    赵高惶急而又利落地奔走着,片刻一切就绪。嬴政皇帝肃然正容,勉力端坐案前,心头只闪烁着一个念头:嬴政,一定挺住,写完遗诏,不能半途而废。终于,嬴政皇帝颤巍巍提起了朱砂大笔,向白绢上艰难写了下去——

    朕行特诏:扶苏以兵属蒙恬,与丧会咸阳而葬……

    突然,嬴政皇帝大笔一抖,“哇”的一声吐出一口鲜血,颓然伏案。

    嬴政皇帝用尽最后一丝气力,支撑坐起,又一次颓然倒下。

    猛然一哽,嬴政皇帝手中大笔啪地落到脚边,圆睁双眼,一动不动了。

 

十一、七月流火 大帝陨落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